那里有制作网站公司,百度教育小程序入口,滨州市城乡建设部网站首页,佛山网站建设公司88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模型 1 基本概念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是针对信息系统在运行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xff0c;制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策略#xff0c;设计并实现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架构或模型#xff0c;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安全保障要素#xff0c;将风险减少至预定可接受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模型 1 基本概念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是针对信息系统在运行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策略设计并实现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架构或模型采取工程、技术、管理等安全保障要素将风险减少至预定可接受的程度从而保障其使命要求。
2 模型概述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模型包含安全保障要素、生存周期和能力成熟度三个维度。安全保障要素是将保障策略具化到技术、管理和工程等不同层面形成的保障要求。生存周期维度是强调安全保障要素的识别要贯穿信息系统从规划组织、开发采购、实施交付、运维维护和废弃等生存周期阶段。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等级是在确保安全保障要素充分性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成熟度来评价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3 模型特点
信息安全保障模型的主要特点为 强调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要素的概念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是通过综合技术、管理、工程的安全保障要素来实施和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技术、管理、工程要求的评估提供了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信心。 强调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持续发展的动态安全模型即强调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需要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生存周期的全过程。 通过能力成熟度等级来评价基于生存周期的过程安全保障要素的保障能力。
4 保障能力等级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等级包含两个维度的要素。
第一个维度是依据风险评估选择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要素(包含技术保障要求、管理保障要求和工程保障要求)这些安全保障要素的识别贯彻整个生存周期过程,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即保障对策的充分性)。
第二个维度是安全保障要素被正确实现的能力成熟度(即保障对策的正确性)如安全保障要素被实现的有序性、主动性、规范性、可量化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度量。两个维度相结合进行评估能充分定义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信心程度即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等级。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 基本执行级特征为随机、被动地实现基本实践依赖个人经验无法复制; 计划跟踪级特征为主动地实现了基本实践的计划与执行但没有形成体系化; 充分定义级特征为基本实践的规范定义与执行; 量化控制级特征为建立了量化目标基本实践的实现能进行度量与预测; 持续优化级特征为能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不断改进和优化实现基本实践。
5 信息系统生存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是指信息系统从规划、开发、实施、运维到废弃的整个过程。在每个阶段中都存在着特定的任务和活动这些任务和活动有助于确保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和安全保障。 规划阶段
在规划阶段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需求和约束条件。主要任务包括 确定信息系统的目标和需求明确组织的业务需求以及对信息系统的期望。 制定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包括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技术架构和安全策略等。 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需求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需求为后续的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依据。 2.开发阶段 在开发阶段根据规划阶段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主要任务包括 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明确系统功能和数据流程制定详细的系统设计文档。 进行系统编码和测试根据设计文档实现系统功能并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进行系统集成和验收将各个模块进行整合并进行系统验收测试确保系统符合规定的要求。 3.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将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并进行系统运行和用户培训。主要任务包括 进行系统安装和配置将开发完成的系统部署到目标环境中并进行必要的配置。 进行系统上线和切换将系统从测试环境切换到生产环境并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进行用户培训和支持为系统的最终用户提供培训使其能够熟练使用系统。 4.运维阶段
在运维阶段对信息系统进行监控、维护和更新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主要任务包括 进行系统监控和故障处理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故障。 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包括安全补丁的安装和性能优化等。 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定期备份系统数据并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 5.废弃阶段
在废弃阶段对信息系统进行清除处理包括数据清除和系统卸载。主要任务包括 进行数据清除和销毁对系统中的敏感数据进行清除确保数据不会被恶意获取。 进行系统卸载和销毁对系统进行彻底卸载并销毁相关的硬件设备和存储介质。
通过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各个阶段得到规范和控制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保障体系
这个模型的保障体系主要围绕技术、管理和工作三个方面展开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1.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信息系统保障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设计与开发在系统开发阶段采用安全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确保系统具备强大的安全性。这包括对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关键功能的设计和实施。 安全配置与漏洞修复在系统实施阶段进行必要的安全配置如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等的安全设置并及时修复系统中发现的漏洞以防止潜在的安全威胁。 安全监测与响应通过实施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异常检测并建立相应的响应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 数据备份与恢复建立定期的数据备份机制并测试数据的可恢复性以应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的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管理保障 管理保障主要涉及组织和流程层面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政策与标准制定和实施适用的安全政策和标准明确安全要求和责任确保所有人员都理解和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安全培训与意识教育对系统管理员和最终用户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与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正确使用和保护信息系统。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限制和监控对系统资源的访问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获得相应的权限。 审计与合规性检查定期进行系统审计和安全漏洞扫描确保系统符合法规和合规要求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工作保障 工作保障主要指在日常运维和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运行监控建立系统运行监控机制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服务器负载、网络流量等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运行异常。 问题管理与故障处理建立问题管理和故障处理流程快速响应和解决系统问题和故障以减少系统中断时间和业务影响。 变更管理与配置控制对系统的变更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确保变更过程受控和可追溯避免因变更引起的潜在风险。 紧急响应与灾备计划建立紧急响应和灾备计划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或灾难时能够及时响应并恢复系统功能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通过技术、管理和工作三个方面的综合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组织的信息资产和业务运行。